• 首 页
  • 企业概况
  • 新闻资讯
  • 分支机构
  • 产品中心
  • 供求信息
  • 销售网络
  • 农业知识
  • 防伪查询
  • 联系我们
农业知识
农业知识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3/27           返 回

 玉米各种病害症状及防治(附图片)

 

玉米小斑病

 

图片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豫玉34、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玉米大斑病

图片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 ①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14、豫玉34、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玉米圆斑病

图片

 

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carbonum)在种植吉63自交系或以吉63自交系为亲本的杂交种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

症状:该病可浸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为1~2毫米·3~10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弯曲,重者粒和穗轴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成每二年的初次浸染源。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发病,在7~8月份低温高湿条件下很利于病害的流行扩展。若6月份气温较低,阴雨多,湿度大,玉米幼苗也能发病。田间相对湿度85%以上时,数天内就可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重复浸染。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排灌排涝,降低田间温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在玉米果穗冒尖期或80%果穗抽出时,用20%三唑酮乳油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玉米灰斑病

图片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重病时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这些褐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到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区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②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国多应用的骨干自交系如黄早4、掖107、E28、丹340、478、5003等以及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种如掖单2号、掖单11号、沈单7号、丹玉16、铁单10等都比较感病,而新育成的郑单14、丹408、丹3034、沈试29和沈试30则较抗病,由沈137和丹黄19等抗病亲本配出的组合也较抗病。③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④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蓖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后再施1次药。

 

 

玉米褐斑病

图片

 

玉米褐斑病(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有些年份在制种玉米地突然流行,重者可引起毁种。为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

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人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温度较高(23~30摄氏度)、湿度较大(相对温度85%以上)、且阴雨日较多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低洼潮湿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耕深埋,减少病菌初浸染来源。②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温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③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否则必须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间。④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

 

 

玉米纹枯病

图片

 

 

玉米纹枯病(Bhizoctonia solani)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 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温度大(相对温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②种植抗病良种。③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保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玉米青枯病

图片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基腐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是由几种镰刀菌(Fusariumspp)或几种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的为害玉米根和茎基中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

症状: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青枯病的显症高峰期,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也有在乳熟期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现象为急性症状,植株茎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根系发育不良,根少而短。根和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果穗常下垂。茎基髓部因病源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刀菌)或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处伤口浸入。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玉米灌浆中期至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重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茎基部叶鞘间雨后集水湿度大,容易发病。施氮肥过多,过度密植、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都会加重发病,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以及高温多雨年份。尤其在玉米灌浆期间到蜡熟期若遇暴雨后突然转晴时,该病可能大流行。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如中单2号、郑单14、豫玉25、掖单4号、丹玉16号等杂交种。②合理蜜植。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雨季排除积水。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④及进拔除重病折倒病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翻深埋或集中烧毁,可避免病害传播,并减少浸染来源。⑤茎基部发病时可及时将四周的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浸染,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培好土。

 

 

玉米干腐病

图片

 

玉米干腐病有3种:Diplodia zeae在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等地有发生;D.macr ospora分布于广东、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D.frumenti只在山西和安徽省有发生,仅为害玉米。

症状:地上各部均可发病,以果穗和叶鞘症状最明显。幼苗受害,幼芽和根部产生褐色干缩病斑,幼苗黄弱,甚至枯死,叶片发病产生5厘米×1~2厘米长形病斑,生长后期在下部4~5节气生根着生处及病穗附近发病,在叶鞘上生有褐色,紫红色或黑褐色病斑,后期中心变灰白,病叶鞘和病茎秆之间密生白色菌丝层。重病茎秆枯朽易折断,组织死亡产生大量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病果穗多提前成熟,病穗与苞叶之间充满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包裹很紧密,不易剥离。病穗僵化变轻,籽粒干缩,灰褐色,籽粒间常有灰白色霉。发病后期,苞叶上、籽粒基部甚至全部籽粒上,穗轴内侧和护颖上都可产生小黑点。

发病规律:玉米干腐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降雨后从分生孢子器里释放出大量孢子,随气流传播。玉米开花时叶鞘变松,孢子随同花粉落入叶鞘内,萌发生从叶鞘侵入,也可从伤口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梗及果穗的苞叶间直接侵入。玉米开花授粉后最易感病。病菌适应温度范围广。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可进行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①严格植物检疫,严防带病菌种子调运传病。②清洁田园,发病秸杆应在第二年雨季到来之前烧掉或深埋沤肥。③病区实行2~3年的大面积轮作倒茬。④病区严格选留无病果穗作种子。并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50%二氯萘酯可湿性粉剂拌种,消灭种子带菌。⑤玉米抽穗期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

 

玉米疯顶病

图片

 

玉米疯顶病[Scleropthoa macrospora (Saccardo)Thirum.show& Naras.var maydis Liu&Zhanh]是一种影响玉米生产的潜在危险性病害。在我国的河北、宁夏、山东、江苏四川、云南、湖北、辽宁、新疆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发生,可侵染玉米、小麦、水稻、高梁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症状:病株6~8叶开始显症,抽雄后症状明显。①病苗高20~30厘米时,可形成分蘖,有时一株有6~10个分蘖,叶片变窄,质地坚韧,叶鞘表面呈疣状。②雄穗叶化,全部雄穗异常增生,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小叶丛生使雄穗呈大头状,即“病顶”。③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④果穗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呈45度角簇生,重者果穗内部全为苞叶,穗成多节茎状,不结实。⑤上部叶和心叶紧卷,严重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⑥植株轻度或严重矮化,上部叶似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变窄,有的病株疯长,头重脚轻,易折断。

发病规律:玉米苗期是主要感病期,而病菌是依卵孢子在淹水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的孢子侵入寄主,多雨年份及低洼积水田块较易发病。虽然受疯顶病浸染的玉米一般不能结实,因该病是系统浸染,少数轻病株(5%左右)也能正常结实形成种子,因此病种子也是传病的一个重要途径,掖单13抗病性能差。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并销毁病田的病残体,以防病菌在田间扩散。②常年发病地块选种抗病品种,如中丹2号、单玉13号,并与非禾本科作物如棉花或豆类轮作。③加强植物检疫,避免从病区病田调种。④搞好玉米健身栽培,提高田间排水能力,防止苗期田间积水。⑤播种前每100千克玉米种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克拌种,干拌或湿拌均可,湿拌时应将药剂配成药液再拌种。发病初期,每公倾用60%灭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200~1800克,对水750升均匀喷雾。

 

 

 

玉米粗缩病

图片

 

玉米粗缩病,9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明显呈上升趋势,1996年全国发病面积超过233.33万公顷,4万公顷绝收,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玉米最感病。

症状: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时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时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发病规律:该病由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仅通过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但不经卵传毒,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越冬,也可在多年禾本科杂草及传毒介体灰飞虱体内越冬,凡被灰飞虱为害过的麦田及杂草丛生的作物间套种田,都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在华北地区,玉米出苗至7叶期感病期为5月初至6月中下旬,正与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一代若虫的盛发期完合吻合,因此麦套玉米和春玉米田以及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病重,而直播夏玉米田发病轻,麦套玉米和夏玉米播种早的发病重,播种晚的发病轻,掖单21号、掖单13号及西玉3号等品种发病较生。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也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提介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②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③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地间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④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⑤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状生长,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增强抗耐病害的能力。⑥播种前用呋喃丹等种衣剂包衣或拌种。⑦玉米苗期喷施毒抑制剂和菌毒清和病毒A等,发现病株拔除深埋,并喷施赤霉素制剂,促进玉米快速生长。

 

 

玉米青霉穗腐病

图片

 

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机械损伤、害虫或鸟等为害的果穗上,在籽粒上或籽粒间产生青绿色或绿褐色霉状物,多发生在穗的尖端。病菌侵入种胚的,种子发芽时,引致幼苗萎凋。

病原:Penicillium oxalicum Currie et Thom称草酸青霉,属半知茵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一般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为害,也可通过病健果穗接触传染。青霉病病菌发育适温18—28℃,相对湿度95%—98%时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健康无病的种子。(2)尽量避免造成伤口,注意防止鸟害。(3)必要时喷洒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l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3000—4000倍液,对青霉病防效显著。

 

 

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

图片

 

玉米穗腐和粒腐病在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串株镰刀菌(F.moniliforme)青霉菌(Penicilliumspp)曲霉菌(Aspergilllus spp)、枝孢菌(Cladosporium spp)、单瑞孢菌(Trichothecium spp)等近20多种霉菌浸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Aflavus)不仅为害玉米等多种粮食,还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

症状: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蓖的菌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发病规律:病菌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浸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 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流行,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防治方法:①实行创作,清除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减少伤口浸染的机会。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充分晒干后入仓贮存。②药剂拌种及药剂防治,参照玉米干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锈病

图片

 

    玉米锈病(Puccinia polysra)为我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均有发生的玉米生长中后期病害,个别地方或个别年份发平病严重,为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1 v8 c! C1 该病主要浸染叶片、严重时可浸染苞叶,果穗和雄穗。发病初期地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扩展为圆形升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了。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夏孢子也可越冬,成为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玉米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浸染,并由南到北流行蔓延。当气温在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5%以上,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或多放氮肥的地块,将加重病害的发生。玉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是几种酢浆草属植物。

①种植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罗感染,马齿型品种较抗病,且注意选用多抗或兼抗当地几种主要病害的杂交种。②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用0.2度石硫合剂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15天再喷1次。

 

 

玉米细菌萎蔫病

图片

 

症状 又称玉米细菌性叶枯病、斯氏细菌枯萎病、斯氏叶枯病、玉米欧氏菌萎蔫病等,属全株系统性维管束病害,是我国重要外检对象。该病最初的症状是萎蔫,叶片现灰绿色至黄色线状条斑,有不规则形或波浪形的边缘,与叶脉平行,严重的可延伸到全叶。这些条斑迅速变黄褐干枯,在近地面处茎的髓部变为中空。细菌通过维管束扩展,有时从维管束切口处流出黄色细菌脓液。有的还能进入籽粒。受害株变矮或雄花过早变白死亡。该病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秘鲁、圭亚那、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

病原 Xanthomonas stewartii (Smith) Dowson异名Erwomoa stewartii (Smith) Dye.。称斯氏欧文氏菌(玉米斯氏萎蔫病欧文氏菌),属细菌。细菌杆状,无鞭毛,格兰氏染色阴性大小0.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子可以带菌。病菌还可在玉米跳甲(Chaetocnema pulicaria)体内越冬,带菌跳甲也可传播此病。据美国研究,玉米跳甲在细菌越冬和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入此外,微量元素影响玉米对该菌侵染的敏感性。

施用过多铵态氮和磷肥可增加感病性,高温有利于该病流行。甜玉米不抗病,马齿型玉米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选用培育抗病品种。(2)及早喷洒杀虫剂控制玉米跳甲。

首 页
企业概况
新闻资讯
分支机构
产品中心
供求信息
销售网络
农业知识
在线留言
防伪防串货
©2012 版权所有 大连致泰种业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411-83297688 传真:0411-83297998
联系地址:大连市普兰店丰荣办事处 技术支持:思耐设计